党群

建设

Party-mass building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发布者:党办 时间:2014-09-20 浏览量:918

神经内科  魏丹

各位嘉宾:

大家好!我叫魏丹,是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一名临床医生。

今天在这里和各位一起交流,如何做一名医生,做一名合格的医生,做一名好医生。

大家可能都知道这句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 E.L.Trudeau),这句话说的是,医生不仅仅是开刀用药,还需要给予很多的帮助,但是更多是什么?是对病人安慰。这是100多年前特鲁多医生刻在自己墓碑上的墓志铭。

如何理解这句名言,其实它的核心是:医生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我们所面对的不仅仅是疾病,更主要的是我们面对的是人,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情感、思考的人。

首先我要说的是,把我所知道的告诉病人

病是生在人的身上,我们医生看病不仅仅是针对病,而是针对人。人是综合体,除了病,影响他看病的还有经济状况、家庭关系、以及对疾病的心理感受等等

现在的病人到医院看病,最担心的是什么?一是怕自己得了什么不好的病,治不好;二是怕钱花多了,被宰。相对应的,他们到医院来最想满足的愿望是什么呢?一个是详细了解自己的病情,合理的治疗,二是没花冤枉钱。其实,病人的担心和愿望都落脚在医生的坦诚、真心和细致上。

所以,我在给病人看病时,会尽力将我所知道的与病情相关的知识用通俗的语言告诉他们,如告知这种病有哪几种治疗方法,它们的长处和短处,治疗效果和费用等。病人一旦心里有数了,就会因对疾病无知所产生的恐惧感便消除了,对自己的病情和预后及可能出现的反复,心理也有底了。因为,他切切实实看到了医生的坦诚和真心。

曾经有位73岁丁大爷因为脑卒中住院,我检查后初步诊断他是进展性脑卒中。这个病的规律就是,在稳定前有一个恶化的自然过程,。我在接诊丁大爷时,他自己还能走路,我告诉他一周内他可能会偏瘫,当时他不太理解,当我仔细解释清楚后,他说理解了,并表示一定会配合我的治疗。同时我跟他说,一定要积极配合治疗,相信自己,那么恢复可能性非常大。

真的很不幸,第三天,丁大爷半边身体瘫痪了。但他在病床上对我说:“没关系,我相信你,这是个过程,我现在会积极面对他的。”第十天时,丁爹爹的半边身体开始恢复,见到过我,他很高兴地说:“你算得真准!我真的又能动了!”

丁爹爹后来转去康复科时,拉着我的手,感慨地说,他是老病号,住过不少医院,有些医生仅仅是交代一下吃什么药、打什么针,像我们这样详细告知病情的,还是很少碰到,一般看完了病,出了院,病人对自己的病情还是一头雾水,那样看病心里总是不踏实,对医生也很难产生信任感。

其实,医生按部就班,虽然也能治病,但从患者的角度来看,医生如果不给病人讲清楚病情,不让他对你产生信任,那么,在治疗过程中,他会始终悬着一颗心,他会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医护人员所做的一切努力,最终影响的还是医患之间的关系,甚至可能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解释也就几分钟时间。

下面我要说的是,拉住病人的手,鼓起他们战胜疾病的勇气和潜能,扶着他们度过生命中的特殊时期

在神经内科,危重病人大多都有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康复治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病人自己战胜疾病的内心力量和潜能是不容忽视的,而鼓起病人战胜疾病的勇气,唤起他们的潜能,更是我们医生治疗之外的又一个重要手段。

一个60多岁的女病人,因突发脑卒中,上呼吸机三个多月。经过积极地抢救治疗,自主呼吸恢复了,也停用了呼吸机,留在气管内的套管却不能拔,因为每次一把气管套管的管口封堵时,她就会发生胸闷气促,心慌恐惧,全身大汗淋漓,心跳加快。很明显,这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她已对人工呼吸系统产生了心理上的严重依赖,担心拔了管子后她就会憋死。

可以理解患者,她的大脑是非常清楚地,非常清楚她能够活下来,完全是依靠这一套人工呼吸系统,现在把它完全取下来肯定恐惧。怎么办?是按部就班的常规处理慢慢等待,还是积极鼓励患者,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我每天来到她的床前,我握住她的手,通过各种方法鼓励她,比如说反复跟她讲,她的病好了,现在的呼吸是她自己的呼吸,她的呼吸道非常通畅,管子已不起任何作用。我也要求她的管床医生和责任护士每天鼓励她、支持她,消除她的恐惧和依赖心理。一次,两次,一天,两天,几天后,她终于克服了恐惧,

顺利地拔了管。成功的关键在哪里?关键医护人员的语言,在于安慰性语言,鼓励性语言。

所以,如果从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就知道病人最需要的是什么?最害怕的是什么?如何做出最恰当的对策,这是一个合格医生应该掌握的技能。

经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是一种人性的传递,也说明了安慰、鼓励性的语言在医学服务中的重要性。这些积极的语言不仅使患者感到温暖和安全,同时也能调动患者的积极因素,及时解除患者的心理隐患,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并最终战胜疾病。

最后,我想说的是:

我们一医院有更多的好医生,他们更优秀,更值得大家学习。

我二十多年前,研究生毕业,刚来医院,那时有两位老师带过我,一个是毛德华主任,一个是雷健主任,他们的医术水平各位都知道,那是顶呱呱的;但是他们对待病人的方式更是让我映像深刻,甚至是刻骨铭心。可能雷健主任自己已经不记得,他治疗一位患者的经过一直在影响着我。那是位心律失常、心衰的患者,不能平卧,很痛苦。收入院治疗过程中,我们一般医生都会检查完病人,回到医生办公室,做医生该做的事,很对。但雷健主任不仅仅这样做,而是返回到病人旁边,一边观察用药情况和病人病情,以便反复安慰病人:不要紧,会治好的;或者说不紧张,我在你旁边守着,不要怕。就这样守着病人,安慰着病人。

什么是好医生,这才是真正的好医生。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希望我们不仅仅记住它,而且要理解它,更重要的是实践它。

谢谢大家。


附:魏丹简介

魏丹,男,硕士,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任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病区副主任。武汉市第三届“我心目中的好医生”,武汉市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典型事迹报告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