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News bulletin
(长江网记者 李勇 谢源 通讯员 谢沛霖 杨敬慈)2014年,又是武汉创建文明城市的大考年,这座城市的人们积极行动响应市委号召,围绕“武汉每天不一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开展了自己身边的文明创建。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为武汉的荣誉之考而奋战着;在我市医疗战线,有这么一群人,从细节做起,从小事做起,常年不懈的以文明创建的标准为指南,用默默无闻的工作,以患者的口碑的鼓舞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网记者有幸走进了武汉市第一医院,用图片和文字记录了他们工作的瞬间。
“作为准一线城市的市民,如果咱们不通过踏实的工作去做好身边的文明创建,不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大考不认真,我心里会不好受的;在这个荣誉之战中,一医院这块阵地不能失守。”武汉市一医院陈红辉院长跟我们说,“我们医院也将以文明创建的标准为指导,将各位医护人员的工作作风常态化;咱医院有很多好医生、好护士,不瞒大家笑话,刚到医院上任时,我还曾多次乔装打扮的了解,很多事迹我也挺感动”。
360多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宣传墙画铺满医院内外,2700余张文明城市创建的应知应会名片装入医护人员与患者的口袋。满怀着对武汉2049和美丽中国梦的幸福憧憬,武汉市第一医院全体医护人员敬业奉献、诚信友善,用自己每天不一样的新风貌,谱写出曲曲动人的武汉医疗文明赞歌。
早在2010年,武汉市第一医院便荣获“武汉市文明单位”称号。同时,是武汉地区卫生系统唯一一家荣获首届“全国敬老文明号”单位,也是市属医疗卫生系统唯一荣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状”单位。如今,随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深深扎根在了这家全国最大的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精神文明的新风也随着一个个先进典型人物和一项项惠民举措誉满江城。
敬业,是为患者着想的温暖传递
“李爹爹,您先穿上袜子捂一捂电极板,等温乎一点儿了您再脱袜子把脚放上去。”边说着,徐续玲边把生物共振脱敏治疗的金属棒握在手中,用手捂暖了再给掖到李爹爹的腋窝下,然后又拿来条毛巾盖在老人的脚背上,生怕李爹爹冰了脚。这位皮肤科门诊41号诊室的主管技师,就是这样,细心又贴心,与全体武汉市第一医院人一同,时刻为患者着想,处处给患者方便,传递着医者仁心的温暖。
下午5点半,很多人急切的收拾了物品,匆匆的去赶回家的公车;然而,徐医生诊室的电话铃声又响了。一位外地患者来电,因火车晚点得到下班时才能赶到,迫切希望徐医生能见谅,等他做治疗,徐续玲爽快地答应了。类似这样的加班,已经成了徐医生工作中的标配,夜幕中的返家更是多年来的常态。
家住钟祥县大山里的罗传香大娘是徐医生的老患者,300多公里的行程到武汉第一医院对她来说是很困难的。2011年,58岁的她不幸身患泛发性皮炎,身住大山沟里,经济拮据,为不耽误干农活,为省钱,她常在看病的头天晚上十点钟坐车到县城,再转搭到汉正街的货车在凌晨三四点到达武汉。即便在寒冬,她也赶早步行走到医院,再在医院候诊椅上眯一会儿觉,等待门诊医生8点上班。
徐续玲在治疗中又了解到,罗大娘要夜间辗转来汉,8点准时开始候诊,还要在四五十分钟的治疗后,赶到汉正街车站,搭乘一趟9点返程的货车。如果错过货车,罗大娘当天就只能露宿街头,再等着第二天的车。徐续玲深感罗大娘生活的不易,将自己的手机号给了罗大娘,并将罗大娘的联系方式记在患者通讯录上,并嘱咐来前一定先联系,她会提前为她诊疗。
然而事后的一次诊疗,罗大娘忘记了事先打电话,很早就到了医院并在诊椅上熟睡了,忽然感到有人在轻拍自己,她猛地惊醒,看见徐医生正微笑着唤她起来准备挂号就诊,此时的时间显示在6点50分。随后约一年的每周一次,徐医生都按承诺7点准时为罗大娘治疗。
那天徐医生在留电话给罗大娘时,见她没应声,猜到罗大娘不会主动打电话。所以,她查阅了患者治疗预约表,并记载下了了她的治疗日期。这就有了前文中令罗大娘惊讶的这一幕。而且,徐续玲还特地给她查询了从钟祥到武汉的汽车往返时间和车次,并嘱咐一位顺路的老病友带着罗大娘,教她坐轻轨到长途客运站。转眼3年,罗大娘只要身体不适,就会常打电话给向徐医生咨询,她都耐心解答。
从业三十余年来,类似于此的情况有很多。治疗室里,那个被磨出脚印的电极板见证着她,累计近1500个小时的主动提前到岗或延迟下班。那条给李婆婆搭盖的毛巾默默感受着,她时不时翻出那本记满患者联系方式的笔记本,主动电话随访各位患者的爱心。她帮着协调让做理疗的患者把诊疗卡借给老病友挂号开药;她与害怕治疗的小朋友一起唱儿歌、扮警察、游戏治疗;她不断鼓励耐心开导没信心坚持治疗的病重患者……时光,不只是积累丰富临床经验的友伴,更是她敬业、诚信的留影。
她的粉丝患者们说,我们之所以信任徐医生,就是因为她处处为我们着想,我们能感受到她的爱心温暖!徐续玲说,默默敬业的每一位武汉市第一医院人其实都是如此,她只是其中的一位,许多专家为更好满足患者需求,都常年自发提前到岗应诊。在这里,敬业是一种责任,为患者着想则是一种仁心。
尊重,是珍视生命的躬身践行
在市一医院呼吸内科患者眼里,他,主任医师、青年学科带头人、市劳模等各种耀眼光环都只归结为一句:罗光伟,是一名好医生。他好在哪里?“他愿意听我把话讲完。”患者们如是说。
78岁的易纪坤家住汉阳,是一名“老慢支”病人,每次生病,都要赶到市一医院呼吸内科住院。2004年,易爹爹的老伴生病住院,主治医生正是罗光伟。易爹爹记得很清楚,罗医生每次来查房,都会耐心听完每一名病人的讲述,从不打断,脸上始终带着温和的笑容,他查完一个病房,起码得四五十分钟。易爹爹住过不少医院,他说,愿意耐心听病人讲话、解答问题的医生,就只遇到罗医生一个。
对于特殊患者,罗光伟更耐烦。83岁的施婆婆是慢阻肺老病号,每次生病都爱闹情绪,不是嫌吃药苦,就是嫌打针疼。管床医生应付不来,只得找罗光伟求助。罗光伟总是笑眯眯地,不急不躁,慢慢跟老人讲:“这药是糖衣包的,口感好,不信您家尝尝看。”科里的同事陈菁总结:“完全是在哄孩子。”
可老人就吃这一套,此后施婆婆的治疗很顺利,不久就康复出院。家人感动之余,送来一面“可爱”的锦旗,上书:“感谢幼儿园大班老师”。
罗光伟还特别多礼,走进他的办公室,他不好意思地连声说,环境太差了,不好意思。确实,他的办公室逼仄阴暗,唯一的小窗户对着走廊,房里还堆着医疗器材。同事陈菁说,这是科室最差的房间,罗主任要把好房间留给病人。
在同事眼里,罗光伟更是一个工作狂,是一名“无公休医生”。护士刘梦琳与他一同进院,相处13年,从来没见过他休过公休假,周六周日他都会来医院转一圈,大小长假也一样。
罗光伟解释,节假日医院休息,但病痛没有下班呐。他自己也深知,一天到晚在病人眼前“晃”,能让他们安心。
除了日常医疗工作,遇到非典、汶川地震、甲流等重大突发事件,罗光伟永远主动请缨上前线;遇到危急病患,只要一个电话,他定会迅速到位。病人的利益高于一切,对于他来说,并不是一句空话。
面对赞扬,罗光伟诚惶诚恐,他坦陈,眼下部分医生把“看病”与“待人”割裂,不但有碍医患关系,更影响治疗效果。在他看来,治疗中,病人与医生的感受截然不同,医生按医学规律审视病情决定处理方案,病人则是依照自身体验看待功能障碍。行医实际上是医生对另一个生命体的体察和交流,若没有关爱、尊重等感情因素,医生知识和技术的价值将大大降低。所以,倾听,是一个好医生应该开出的第一张处方;尊重,是一个好医生珍视生命的躬身践行。
(罗光伟相关内容引自武汉晚报)
友善,是志愿奉献的心灵感动
在武汉市第一医院,有这样一群青年一医人,他们走进社区开展文明宣传,每日值守引导文明过马路,深入周边社区开展“邻里守望”系列义诊。他们就是乐观进取、友爱互助、积极奉献的一医院志愿者。
每到星期三,你总能在门诊大厅看到几个年轻人戴着绶带正冲着另一个像病人的人用手比划着什么。比划完,戴绶带的年轻人会跟着病人走进诊室,一边跟医生说话一边又跟那人接着比划。没错,这些友善青年正是武汉市第一医院“手舞芭蕾”的手语导医志愿者,也是该院张勤手语导医义工队的队员。他们利用工作业余时间当“翻译”,无私帮助聋哑患者就医。
2010年10月的一天,放射科技师张勤同往常一样在门诊忙碌着。有同事发现一对夫妇一直站在科室门口却不做相关检查,上前询问才发现他们是聋哑人。大家立即叫来了大学学过手语的张勤。“您好!有什么我可以帮助您?”“请您把检查单给我”“在2号检查室”张勤用手语和这对聋哑夫妇沟通着,帮着登记并热情周到地引导这对特殊夫妇顺利完成各项检查。事后,这对聋哑夫妇找到门诊办公室,不停用有力的手势感激“说”道:“张医生有爱心,是好人,好人!”
意识到手语能在医务工作中发挥大作用,能为聋哑患者畅通就医渠道后,张勤默默开始了为聋哑患者志愿导医导诊的服务工作。每当有聋哑患者前来就医,同事们也都会打电话叫张勤帮忙当翻译,他也乐此不疲,手机24小时开机,还曾先后8次协助街道办上门给聋哑家庭宣传征收政策,也曾帮助怀孕5个月的43岁高龄聋哑产妇保孕,并时常到汉口江滩“手语角”为聋哑人士提供健康咨询……聋哑患者中也“手手相传”着这样一位让感动他们心灵,默默奉献的好医生。
获悉此事,医院高度重视,院团委于2012年5月专门成立一支由院内外手语志愿者共同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张勤手语导医义工队”。至今已为1000余名聋哑人士提供手语导医导诊服务2000余次,开展手语讲习40余场,培训志愿者500余人次。今年8月又成立“张勤手语导医工作室”项目,并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和江汉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引入有医学背景的学生志愿者,固定每周三进行手语导医服务。义工队和工作室的稳步推进,使得医院聋哑患者导医志愿服务走上常态化、规范化正轨,彰显了医院志愿服务的爱心奉献力量,是志愿精神的心灵感动。
文明,是圆梦中华的光辉点燃
不久前,81岁张太婆的儿子怒气冲冲地跑到医院党委办公室,大声质问:“你们的专家号都被票贩子承包了吧?我早晨6点钟不到就来帮老娘挂专家号,好不容易轮到我,竟然都没有了!”党办主任曾宪华连忙上前相迎,先请他坐下,再倒上一杯热水,拿出一本投诉登记簿,请他慢慢把情况再说一遍。张先生显然有点吃惊,马上降低了说话声音,口气也和缓少许,再等把事情经过说完,他的情绪就已基本平复。
事后查证,他要挂的这位专家,有一大部分是预约挂号的,现场排号的很少。曾宪华在第二天投诉汇报时向领导班子反映了这个问题。经过研讨,医院于第二周决定出台一项新举措:所有皮肤科专家号,当天出诊的每位专家,每天都要为80岁以上老年患者预留一张加号。这样每天就有16张预留的专家加号,等待着为高龄老患者提供方便。曾宪华随后立即打电话给张先生,告诉他以后给母亲挂号可以放心了。过了几天,张先生带着母亲再来看病时,还特意跑到党办,拱手道谢:“真没想到,你们医院对小小的投诉会这么认真。”曾宪华微笑着说:“医疗无小事,患者的事对医院来说都是天大的事。”
虽然长期身处医患矛盾的风口浪尖,但曾宪华却干得得心应手。从事党务工作三十多年来,她深刻地理解到,患者群众之所需,就是工作改进之所在。工作经验的不断累积,使她愈加认识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等于强制灌输宣扬,齐心努力解决患者之所需,想患者之所想,才是促进医患之间相互理解信任、帮助解决人民就医中实际困难、构筑社会主义医疗文明和谐的要义。
于是,她时刻不驻脚步,与院文明创建办公室成员一同走进科室,监督文明城市创建的应知应会,逛遍全院,查看文明服务举措的落实到位;她耐心倾听,处理大小投诉近千余件,视患者投诉为改进财富;她仔细审阅,搜集患者意见近百条,纳市民良方为工作指针;她披星戴月,不断地整理思索,想法改进工作,把精神文明工作做实做透,内宣外扬。
病员服务中心、护患俱乐部、精细化管理服务、文明患者评选等便民惠民举措,在院领导班子正确的带领下和她的不断努力推进中,开展地有声有色。每日晨间交班时的文明内容重温,上下班间打招呼时的文明行为实践,都让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和患者感受到,武汉市第一医院,每天更文明!
一封封写满真挚情谊的患者感谢信,述说着武汉市第一医院,从1927年建院初的一栋三层小楼,到如今拔地而起的新一幢外科大楼;从地铁6号线未来直通医院的激动喜悦,到不断为武汉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奋发图强。风雨87载,一路艰辛崛起,武汉市第一医院,这株疾风所知的劲草,这粒烈火所炼的真金,于光荣的武汉第一医院人的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中,中西汇一,精诚利济,光辉点燃中国梦,将文明创建扎进基层生了根,让精神新风誉满一医永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