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公告

News bulletin

【长江商报】武汉“便民门诊”重启惠民

发布者:管理员 时间:2015-05-26 浏览量:1,032

长江商报消息 市第一医院“便民门诊”日均接诊300人,武汉卫计委强调应确保医疗安全


□本报记者 刘迅


只需挂一个号,就能减少长时间排队等待的烦恼,报药名就能开药或开检查单,“便民门诊”(也称“简易门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5月4日,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医院在门诊一楼大厅新设“便民门诊”,方便长期规律服药的慢性病人。在武汉,“便民门诊”并非新鲜事,因方便、快捷、节省等优势,受到了患者欢迎。


但去年以来,北京、杭州等地多家大医院陆续关闭“便民门诊”,今年武汉也有医院悄然关闭“便民门诊”。开还是不开?“便民门诊”为何成了烫手山芋?连日来,长江商报记者走访调查发现,患者对“便民门诊”有需求,但医疗安全性仍是医院最大顾虑,便民门诊“紧箍咒”越念越紧,对就诊对象和开药范围均有限制。


武汉一医院新设“便民门诊”


“医生,我开两盒降压药。”在武汉市第一医院门诊,市民王贝(化名)拿着花1.5元挂的号,找到一楼“便民门诊”的内科医生。虽然前面有排队的人,但由于每个人的就诊速度很快,不到3分钟就轮到了。


医生在电脑上输入药名,一分钟开好药,王贝排队缴费后,直接到一楼药房取药。“在便民门诊开药,方便多了。”王贝说,妈妈有高血压,她常来帮忙代买药。她回忆过去开药的经历,摇头直说“痛苦”。


5月4日,武汉市第一医院在门诊正式启动“便民门诊”,设内科和皮肤科。长江商报记者在门诊护士站观察10分钟,虽然正式开诊仅10多天,但患者问询率相当高。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在武汉各大医院,这类门诊一般称为“便民门诊”或“简易门诊”,起步较早的医院已有10多年历史,默默无闻多年。近来,北京、杭州等地大医院陆续关闭“便民门诊”,引发争议的同时也带来诸多思考。


去年9月,北京北医三院、朝阳医院、友谊医院等10余家大医院相继关闭了“便民门诊”。不仅是北京,杭州、深圳等多地的不少三甲医院也纷纷取消了“便民门诊”,取药必须先去门诊挂号就诊。为此,很多患者称“不方便”。


武汉的医院虽未大范围跟风取消,但也有医院悄然关停了“便民门诊”。就在武汉市第一医院的“便民门诊”开诊前两个月,位于汉口的湖北省新华医院在门诊挂号处贴出通知,告知患者今后将取消“便民门诊”,开药需到各专科门诊。长江商报记者多次联系,该院并未透露具体原因。


有的医院选择放弃“便民门诊”,武汉的多家医院索性一直未开。长江商报记者电话采访多家医院门诊负责人,他们中有的坦言是因为科室医生有限,实在没法抽调人员专门坐诊开药,有的则表示主要是考虑到医疗安全问题。


武汉市第一医院为何愿意新设“便民门诊”?长江商报记者向院方了解到,该医院是在酝酿很久后,综合实际情况的结果,更多是出于患者的需求增设。该院门诊办主任余芳说,该院门诊量较大,平均每天7000人次左右。门诊常接到患者反映,尤其是慢性病患者、重症门诊患者希望开设类似便民门诊,以方便就医。医院向市民征求“良方”意见时,反映也比较集中。“简易门诊不是药房,医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摸索。”


潜在医疗风险成顾虑


连日来,长江商报记者走访同济医院、协和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等多家武汉当地医院看到,每家医院的“便民门诊”都有市民排队,且很火爆。15日下午1时32分,记者在同济医院自助挂号机上自助挂号,在医生下午2时30分上班前,前面已有36人挂号,并在门口等待排队。


武汉市第一医院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新开设的“便民门诊”每天就诊量已达300人,可见市民对其接受度。


既然市民有需求,为何在开与不开之间,“便民门诊”似乎成了烫手山芋?长江商报记者调查发现,最大的原因仍是医院出于医疗安全考虑。


从上述几家医院走访情况来看,便民门诊中,前来开药的几乎占到了90%,尤其受到慢性病患者的青睐,前来找专家看B超、胃镜等检查报告的寥寥无几。“便民门诊”最初是为了方便患者来复诊开设的,如今却成了患者眼中专门的“开药门诊”。


武汉一家三甲医院“便民门诊”医生坦言,便民门诊挂号仅1.5元,这部分费用已免了常规挂号中3元普诊诊疗费。因此医生不看病,只是根据就诊记录开药。“没有亲自诊治患者,这其实存在用药安全隐患。”


“很多市民对用药安全没有警惕意识。”武汉协和医院急诊科一位医生对此也担忧。她说,如果“便民门诊”下班,不少患者直接到急诊科来点药名,要求医生开方。这位医生夜班坐诊时多次碰到一个年轻人,点名开速效救心丸,说给老人常备。“起初我也没多心,后来一详问,他把缓解急性胸痛的速效救心丸,当成日常的必服药。”该医生说,这样服药对老人不仅没好处,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每天医院人满为患,一位三甲医院相关负责人坦承,简易门诊确实能将开药的患者“分流”,避免过度集中在专科门诊,这样一来患者排队时间在减少。“但问题是,医生队伍有限,在保证门诊、病房的情况下,还要调出人手坐诊简易门诊,确实有困难,年轻医生也不太愿意去。”


长江商报记者辗转在一名主治医生处证实,“年轻医生不太愿意坐简易门诊,但患者有需求,不得不来坐诊。”该医生透露,坐诊的医生大多是病房抽调过来,但前提是必须保证自己在病房的工作不受影响的情况下,牺牲自己稍空余的时间来坐诊,“感觉很累。”


卫计委强调须确保安全


“便民门诊”究竟该何去何从?政府主管部门持何态度?武汉市卫计委医政处相关负责人告诉长江商报记者,武汉的“便民门诊”起步较早,实施情况良好,很受市民欢迎。在十多年的发展中,有的医院开了几年后关停,有的又复开,这是医院根据自身情况,内部决定是否继续这一优质服务。


“目前,医院的‘便民门诊’不需要通过卫生部门行政审批,也不属于医院的独立诊疗科目,全由医院自行决定去留。”该负责人表示,有的医院考虑到不少市民对“便民门诊”确有需求而开设,但医疗质量安全这顶“大帽子”必须保证。


武汉各家医院虽对“简易门诊”未详说,但长江商报记者调查发现,其实武汉在留有“简易门诊”的同时,各家医院都在摸索如何降低可能存在的医疗风险。


“简易门诊不对儿童、急诊病人、肿瘤病人及肾透析病人开放。”武汉市第一医院门诊办主任余芳说,更重要的是,肿瘤、肾透析病人除外的医保重症患者,到专科诊疗后,第二次就诊取药可持重症病历记录本到简易门诊开药。如果连续两三次到简易门诊后,系统就会提示医生,建议患者到专科就诊。针对一般市民,医院专门开设了用药咨询室。


在武汉协和医院,对简易门诊也有“紧箍咒”。长期慢性病患者开药如超过一周剂量的,患者必须说明理由、签字,最多延长到两周用量。其他药也不是想开就开。长江商报记者打探,血清制品如人血白蛋白、抗蛇毒血清等,或一类精神麻醉药品、高危药品如胰岛素、洋地黄类药品以及抗心律失常药,患者都得去挂号,由专科医生诊断后开药。


相对传统的“便民门诊”,武汉市也有医院在创新。武汉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很大一部分患者是儿童。该院相关负责人说,此前医院一直在斟酌“便民门诊”要不要开,但医院最终否决。“尤其是3岁以下孩子的病,变化快、急,用药都需每天调整。”


该负责人说,医院想办法开设“续方门诊”,如果患儿病情变化不大,沿用前一天处方治疗的,家长无需挂号,在导医台领取“续方单”后,带孩子就能在专科继续开药治疗。


专家建议,对于一些药店买不到或社区医院无法开处方的特殊药品,患者可以在大医院医生的指导下对症使用,而一些常用药和中成药患者可以在社区医院开具处方,自行在药店购买。不同的医疗机构各司其职,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


在武汉市一医院简易门诊内,患者拿着处方排队等待医师开药。本报记者 傅坚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