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公告

News bulletin

【长江日报】小病成了大麻烦

发布者:管理员 时间:2015-04-09 浏览量:785


   

 

   昨日,协和医院门诊神经内科外几乎坐满了人

   记者胡冬冬 摄 (信息来源:刘坤维)

   昨日,协和医院门诊大厅的电梯上人们并排着上楼、下楼   记者胡冬冬 摄 (信息来源:刘坤维)

   记者刘睿彻 黄莹

   通讯员蔡敏 喻锎 徐若云

   昨日,记者在同济医院、协和医院、市一医院探访发现,不少可在小医院治疗的病也拥入大医院。特别在心血管内科、皮肤科、儿科等多发病、慢性病常见的领域表现更明显。

   多位医患人士表示,对基层医疗机构缺乏信任,对技术不放心是主因。同时,疾病治疗相对复杂,患者自身不具备去判断大病、小病的知识储备,需要有更强大的基层健康的把关人,帮助患者判断,才有可能把更多的常见“小病”留在基层医疗机构。

   假如基层多一些胡莹君那样受居民信任的医生,小病就不会给居民带来大麻烦。

   记者探访同济协和等大医院

   患者:喝牛奶就腹泻,3个月没看好

   医生:看20个病人,大多是消化不良

   就是“乳糖不耐受”这样一个小毛病,也要折腾好几道,非到大医院看才行。不久前,荆州市一位张姓退休科长,因为经常喝牛奶拉肚子,到武汉协和医院就诊。

   张先生说,他此前已在荆州两家大医院,反复看了3个月,大便化验、肠镜、B超做了个遍,没发现什么大毛病,于是就按一般肠炎来治,但始终没治好。无奈下,家人带他到武汉来看。

   到了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医生让他加做了一项食物不耐受检查,希望找到过敏源。结果发现,张先生就是因为牛奶中乳糖的过敏性刺激,导致腹泻,这在临床上就是个乳糖不耐受的常见小病,避免过多过敏源刺激就好。

   于是,医生给张先生开了调理肠道菌群的常用药,嘱咐他喝脱乳糖的牛奶,或是每次少量分多次的喝。张先生遵照医嘱,吃了两三周的药就完全好了。

   “之前看的荆州的医院,都没让我做这个检查,也可能是没有这个检查设备,真是瞎折腾了一番。”张先生说。

   “我下午看了20个病人,只有两个是疑难危重的,收住院了,其他绝大多数都是这类常见病、小毛病,今天很多都是消化不良、急性胃肠道痉挛等。这其中,大概一半都能在社区医院得到初步诊断和治疗。”任宏宇医生昨天介绍自己当天接诊的情况说,如果按平时接诊情况来看,近九成都是常见病,比如胃炎、肠炎、消化不良等。这里面,就算最轻微的肠胃炎,估计也要占到门诊总量的10%,比肿瘤等恶症重症的量还要多。

   患者:从荆州赶来看结膜炎,眼睛哪能马虎

   医生:一般医院应能治疗小病,发现大病

   昨日上午10时,同济医院眼科诊室外人贴人,挤得水泄不通。记者勉强靠近同济眼库负责人李贵刚教授的诊室门口,立刻有等待的患者警惕地示意,“不要插队”。

   随后,一名中年女士挤进诊室,眼睛发红,连连称痛。据了解,该女士姓陈。她表示,一大早坐了两个多小时的汽车,从荆州赶来武汉。又排了一个小时的队,才看上病。当地医生说是急性结膜炎,不是大病,但眼睛疼了七八天,实在拖不起,眼睛哪能马虎。

   李贵刚检查后诊断,确实是急性结膜炎。他介绍,急性结膜炎可以称为“小病”,一般医院都能处理。但是需及时规范,否则久拖不愈,向角膜发展,就可能成为大病。

   李贵刚说,分级诊疗,一些轻症的确可以在一、二级医院看。10个病人里,9个轻症,1个重症,但怎样把这一个重症及时地找出来,送到正确的地方去,这就考验基层医院的水平了。治病是个复杂的过程,小病也可能是重病的前兆。如果小医院技术上不过关,患者宁可麻烦多跑路也能理解。

   患者:穿越大半个湖北,要听大医院专家亲口说

   医生:患者过于担心,基层医院已经确诊

   昨日上午11时,同济医院神经外科舒凯教授诊室,他陆续接诊几名脑部肿瘤、车祸后的癫痫患者。

   来自十堰的陈先生走进诊室,他焦虑地告诉舒凯,单位体检时发现有上颌窦囊肿,医生告诉他不碍事。但他又听人说,囊肿不好,还有可能转变成恶性的。

   舒凯查看了陈先生的检查材料后表示,是上颌窦囊肿,鼻窦口长期闭塞形成,很多人都有,没有症状确实可以不用管。

   陈先生将信将疑,舒凯进一步说:“我也有。” 陈先生才算松了一口气。“我一定要听到大医院专家亲口说。”满意地离去。

   昨日,父母抱着5岁的俊俊从赤壁来到武汉,爸爸李先生介绍,俊俊半年前摔得头破血流,伤口长好后,人总没有以前精神。在当地医院做了两次CT,没发现问题。一家人决定到武汉再做一次CT。

   舒凯当即拒绝了李先生的要求,“CT也有辐射,半年时间怎么能这么密集地给孩子做CT,两次检查没问题,可以确诊了”。俊俊父母反复确认后才离开。

   舒凯说,常见病占到神经外科1/3还多,这部分患者可以在下一级的医院看,但由于患者自身医学知识的欠缺,对疾病过于担心,对社区、小医院医生不信任,还是往往挤到了大医院。

   患者:社区医院去过,看病还是不放心

   医生:其实可在社区看,信任还没完全建立

   昨日下午2时,市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范正宏一连看了3个高血压患者。每天,这样的慢性病患者占到了他接诊量的五六成。

   “理论上,这些患者的病情稳定了,是可以在社区卫生中心监测治疗。”范正宏表示,但这种信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70岁的王老先生是范正宏的老病号,最近天气变化大,他感到头晕,范正宏量了血压后重新调药,并叮嘱少吃盐,少吃热干面。

   王老先生走路有些颤颤巍巍,到市一医院坐公交要半个小时,他的女儿一直陪着。为什么不就近到社区看病。“我去过,他们打针还行,看病还是不放心。”

   对于皮肤科,五六成是小病,虽确诊不难,但治疗不易。昨日下午3时左右,市一医院皮肤科一个科接诊量已经看到了1670号。

   25岁的李女士上月和朋友春游后,脖子上出现了一块红斑,每天痒得难受,到社区开过几次药,擦了并不见好。只好到市一医院来看看,经诊断,李女士患上接触性皮炎。

   主治医师田黎明坦言,一天看的病五六成是皮炎、湿疹这样的“小病”。这类病相对内、外科的大病真是微不足道,但这样的小病同样影响患者生活,在社区或小医院效果又不一定好,所以更多人选择大医院,毕竟大医院技术力量更强,专科优势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