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News bulletin
图为:张勤在为聋哑人患者做手语导医服务
楚天都市报记者郑晶晶通讯员严睿彭夏丽
舞动“手中芭蕾”,为聋哑人士就医架起一座沟通之桥。武汉市第一医院介入放射科技师张勤自学手语,8年来带领张勤手语导医义工队一起利用业余时间为聋哑患者提供导医导诊服务2500余人次,当好聋哑患者就医最称职的病情“翻译官”。
他的事迹感动了众多患者。近日,经全省各地各部门层层推荐,省委宣传部组织评审,张勤当选为2018年12月荆楚楷模月度人物。
无意之举结下不解之缘
2018年12月25日上午,记者来到武汉市第一医院心内科,36岁的张勤正在带61岁的聋哑患者黄女士找该科李佐民主任医师看病。黄女士最近爬楼后出现心慌及轻微胸痛的症状,因为几年前也曾找张勤帮忙充当导医看心脏不适,留有张勤的电话,这次她专程和张勤通过微信约好时间后赶来。
在医生问诊期间,记者看到,张勤一直充当医生和黄女士之间的“同声手语翻译”,医生开好药后跟张勤说清用法,张勤又详细翻译给黄女士听。他告诉黄女士,医生说是心绞痛,先给她开点药吃,药比较便宜,早半片,晚半片,如果服用一周后觉得效果不好,就要过来住院治疗……随着张勤双手的舞动,黄女士的脸上露出会心的笑容。走出医生诊室后,她一遍一遍地用手语向张勤表示感谢。
在张勤的翻译下,黄女士告诉记者,几乎每一个聋哑人士都有不愉快的看病经历,由于交流障碍,挂号、问诊、拿药无一不难,最希望医院有懂手语的医生。自从有了张勤等懂手语的医生帮忙,自己和同是聋哑人士的丈夫就医方便多了。张勤热心快肠,自己特别感谢他。
张勤怎么会手语的?他告诉记者,多年前自己在江汉大学读书时是一名志愿者,学了一些简单的手语,没想到在医院上班后却派上了大用场。2010年10月,他刚到武汉市第一医院放射科上班不久,同事发现一对夫妇一直在科室门口焦急徘徊,原来他们是聋哑人士。张勤试着边回忆边打手势,带着两人登记、检查。不久后这对夫妇的一封感谢信让同事们得知了张勤的手语特长。张勤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对手语的爱好,竟为他打开了另一扇门,促使他成为联结有声世界和静默世界的使者。
从此,同事遇到聋哑患者,就主动打电话请他当翻译。同时,年轻医生张勤可以“手语导医”的消息也在聋哑人士群体中传开了。
8年来工作之余当手语导医
在本职岗位上,张勤是一把好手,但工作8年来,在放射科的本职工作之余,他在医院的剩余时间几乎都是在志愿为聋哑患者导医。这让他与不少聋哑人士结识成为朋友。
混熟了之后,很多聋哑人士告诉张勤:“我们不愿意去医院,怕给别人添麻烦。”这让张勤很受触动。张勤说:“聋哑人士生病来到医院,如果四周没人懂得他们的语言,他们会觉得非常紧张。如果有我在身边,能够方便沟通,随时反馈情况,他们的紧张情绪会好一些。”
因此,张勤对认识的聋哑患者公开自己的手机号和微信号,随时方便他们咨询问题、联系预约手语导医志愿服务。如今他的手机里总计有300多个聋哑人士的联系方式,不少聋哑人士自己或者亲戚朋友不适,都会提前联系他帮忙。
2012年初春,刚下班到家的张勤收到一名聋哑患者的短信求助,说自己一名工友的妻子怀胎5月,是高龄孕妇,现在难受得不得了,估计要流产,问张勤如果现在去武汉市第一医院他能否帮忙做“手语导医”。张勤二话没说,立即打车返回医院。在妇产科,张勤用手语替这名高龄产妇“同声传译”。在他的帮助下,这名高龄产妇成功保住了胎儿,4个多月后顺利生下女儿,对张勤感激不已。
去年,年过六旬的聋哑患者程先生(化姓)被腰椎间盘突出症折磨得痛苦不堪,到武汉市第一医院疼痛科接受手术。手术是局部麻醉,患者处于清醒状态以便随时与医生交流感受,以找准手术位置,避免损伤神经。这对正常人很容易,对聋哑老人却是难题。为了帮助程先生,张勤全程陪伴老人手术。为了方便患者看到自己,他半蹲下来,与趴在手术台上的患者目光平视,握住患者的双手,缓解其紧张情绪。当医生开始寻找病灶时,张勤半蹲着用手语和患者交流,一直到两个半小时手术结束。“腿蹲酸了,就活动一下,接着来”,直至2个半小时后手术顺利结束。
为当好“翻译官”学多地手语
开展手语导医服务以来,但凡是聋哑患者就医的事,张勤都一一耐心解答,并为他们建立起个人档案,详细记录年龄、病史、用药等情况。记者采访中发现,对于一些老患者,张勤甚至清晰地记得该患者来就医过几次,分别看过什么科室、得的什么疾病等。他的体贴细致,也温暖着众多聋哑患者的心。
为了更好地和聋哑患者沟通,张勤业余时间常去汉口江滩的手语角练习手语,这里,是武汉最知名的聋哑人士聚集地。与聋哑人士接触多了,张勤发现手语也有很多“方言”。
他打比方说,中国标准的手语好比普通话,而武汉一些年纪较大的聋哑人士用的手语则相当于“武汉话”。“比如子宫、神经的手语,用中国标准的手语打出来的手势,和一些武汉本地的聋哑人士打出来的手势,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后者在武汉聋哑人士圈子里使用得更广。一些聋哑人朋友会教我他们更熟悉的手势,我就慢慢学着打。”
随着来武汉市第一医院就医的外地聋哑人士越来越多,张勤也学会了不少重庆、贵州、云南等地的聋哑人士的手势,俨然已成了聋哑患者的病情“翻译官”。说起原因,张勤表示,“不管是哪里的聋哑人士,我都尊重他们的手势,就像尊重方言是一样的。用这些手势跟他们交流,他们会觉得更亲切,我也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意思,沟通顺畅了,也能更好地达到就医效果。”
无声之言,带来别样感动。近年来,不少外籍聋哑人士也慕名前来就医。几年前的冬天,一名荷兰聋哑小伙来武汉旅游,因衣着单薄得了重感冒,不得不向武汉当地聋哑朋友求助,朋友们便带着他找到了张勤。在张勤的帮助下,该游客顺利就医,向张勤连连道谢。
汇聚志愿力量服务更多患者
近年来,到武汉市第一医院就医的聋哑患者越来越多。2012年5月,经张勤倡议,在武汉市第一医院的大力支持下,该院正式成立了张勤手语导医义工队。
这也是华中地区第一支手语导医义工队,该院也成为武汉市第一家聋哑人士无障碍就诊医院,目前固定成员已有17人。张勤任队长,培训院内的导医、护士,让他们也担当起聋哑患者的翻译。
该院门诊导医负责人熊群近日介绍,8年前,该院每个月最多可接诊1到2名聋哑患者。如今,张勤和他的义工队累计为聋哑患者提供手语导医服务2500余人次,开展健教活动30余场,举办手语培训班40余次,培训志愿者1500余人次。义工队先后获得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银奖,湖北省“助残阳光基地”“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等多项荣誉,张勤也收获了“全国最美志愿者”“湖北青年五四奖章”、湖北省“岗位学雷锋标兵”等称号……
据了解,如今,同济医学院、江汉大学、武汉传媒学院等三所高校的志愿服务队和一些社会志愿者也加入到张勤的志愿服务中。
曾有人问张勤,这么多年一直坚持志愿、义务服务,为此常放弃休息时间,究竟靠什么坚持下来?对此,张勤表示:“一开始做手语导医,可能靠的是热情,这么多年坚持做,靠的是一种责任。看到聋哑患者的眼神,我觉得我有责任帮助他们。”
眼下,张勤正编写一本《手舞芭蕾》手册,介绍医院内的常用手语,让更多的同事和志愿者尽早掌握和熟悉手语窍门,服务更多的聋哑患者。
至美最无私,练就掌中芭蕾,舞来佳话;真情尤可贵,燃成心里火花,暖透江城。横批:敬业为民
湖北省楹联学会 田丽君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