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发布者:疼痛科 发布时间:2025-01-02 浏览量:268

带状疱疹俗称:蛇胆疮、缠腰龙

定义: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此病毒一般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元中。但机体抵抗力低下或劳累、感染、感冒发烧,生气上火等,病毒可再次生长繁殖,并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激烈的炎症。皮疹一般有单侧性和按神经节段分布的特点,有集簇性的疱疹组成,并伴有疼痛;年龄愈大,神经痛愈重。

带状疱疹神经痛:带状疱疹遗留下来的疼痛,属于后遗症的一种。临床上认为带状疱疹的皮疹消退以后,其局部皮肤仍有疼痛不适,且持续1个月以上者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表现为局部阵发性或持续性的灼痛、刺痛、跳痛、刀割痛,严重者影响了休息、睡眠、精神状态等。

主要特点:

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的主要特征,是由于带状疱疹病毒的亲神经性侵袭神经末梢造成的,可在发疹前或伴随皮疹出现,少儿不明显,青年人略轻,老年人较重。疼痛以胸段肋间神经和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多见。带状疱疹皮损消除后疼痛仍持续,轻微的刺激即引起疼痛发作,不刺激也会突然发作,为减轻衣服对身体的刺激,有人不敢穿衣,或把衣服撑起来,整夜的睡不好觉。如有病毒侵犯到相应脑神经会影响视力、引起面瘫和听觉障碍。除疼痛外,还会诱发心脏病、脑出血、甚至导致死亡。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1)钙通道调节剂(普瑞巴林、加巴喷丁) 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可与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VGCC) 的α2-δ亚基结合,减少兴奋性神经递质的过度释放,抑制痛觉过敏和中枢敏化。(2)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三环类抗抑郁药通过阻断突触前膜去甲肾上腺素和5- 羟色胺的再摄取,阻断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和α肾上腺素受体,调节疼痛传导下行通路,发挥镇痛作用。最常用的药物为阿米替林。(3)利多卡因贴剂 利多卡因阻断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减少损伤后初级传入神经的异位冲动,从而减少带状疱疹患者痛觉。(4)曲马多 曲马多具有双重作用机制,可同时作用于μ-阿片受体和去甲肾上腺素/5- 羟色胺受体以达到镇痛效果。(5)阿片类镇痛药 阿片类镇痛药可以有效治疗带状疱疹的烧灼痛、针刺痛及痛觉超敏。(6)其他药物 临床上还应用5- 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药(SNRIs) 来治疗PHN,代表药物有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但缺乏大型随机对照研究证据。

2.微创介入治疗

微创介入治疗是指在影像引导下以最小的创伤将器具或药物置入到病变组织,对其进行物理、机械或化学治疗的技。临床用于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微创介入治疗主要包括神经介入技术和神经调控技术。药物治疗是镇痛的基础,微创介入与药物联合应用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可有效缓解疼痛,同时减少镇痛药物用量,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 在相应神经根、干、节及硬膜外注射局麻药或以局麻药为主的药物以短暂阻断神经传导功能,既能达到治疗作用,又对神经无损伤。

(2)神经调控技术 主要包括DSA引导下的脉冲射频治疗和神经电刺激技术。

①脉冲射频治疗:脉冲射频是一种神经调节治疗,在DSA引导下,将射频针穿刺至受损神经周围,通过脉冲电流形式调节神经。通常使用频率2 Hz、电压45 V,电流持续时间20 ms,间歇期480 ms 的脉冲式射频电流进行治疗,脉冲射频可以影响感觉神经ATP 代谢以及离子通道的功能,持续、可逆地抑制C 纤维兴奋性传入,从而对相关神经的痛觉传导起到阻断作用。脉冲射频对神经纤维结构无破坏作用,能改善疼痛,提高生活质量。治疗后也较少发生感觉减退、酸痛、灼痛及运动神经损伤。

②神经电刺激:目前临床上使用的神经电刺激方法包括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 SCS),外周神经刺激(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 PNS) 和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TENS) 等。神经电刺激是指在DSA引导下将电极植入脊柱椎管内或受损神经周围,以脉冲电流刺激神经的方式治疗疾病。通过植入体内的起搏器系统,发放弱电脉冲至脊髓,一方面阻断疼痛信号经脊髓向大脑传递,另一方面降低神经敏感性,从而达到治疗神经性疼痛的目的。

眶上神经刺激

枕神经经刺激

经皮神经电刺激

(三)选择性神经毁损:以手术切断或部分切断,或用化学方法(乙醇和阿霉素)或物理方法(射频热凝和冷冻等)阻断脑、脊神经、交感神经及各类神经节等的神经传导功能,神经毁损为不可逆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