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产后抑郁,大多数人会觉得离我们很遥远。殊不知,它就像一条穿着迷彩外衣的变色龙,隐蔽在新妈妈周围,随时准备侵犯妈妈甚至宝宝。
在分娩后的第一周,约有50—70%的妈妈会出现轻度抑郁症状,而在这些人当中就有10—15%被诊断为产后抑郁,也就是说每100个新妈妈当中,就有5—10个人患有产后抑郁。在美国,有数据统计,每年的400万个美国产妇中,约有50万人患有产后抑郁。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常常会看到有些产妇情绪不稳定,感觉难缠甚至不讲道理;有时候会看到新妈妈不会照顾婴儿而泪眼婆娑;有的婆媳关系僵硬,互相不理解;有的干脆直接交给月嫂自己当甩手掌柜。如此看来,以上那些数据足以证明,都是产后抑郁在作怪。当然,这些都是轻度的抑郁症状,如果不加以注意,发展到严重的抑郁症状,是会威胁妈妈健康的。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产后抑郁呢?因为分娩后体内激素水平急剧变化及相关递质的代谢异常,导致了产妇身体、心理等一系列变化。而诱因就很多了,比如家庭关系紧张、担心自己及婴儿无人照顾、经济不宽裕、孩子性别不能如愿、年轻妈妈不能适应角色的改变和生活习惯的转变、生产过程中疼痛恐惧导致产后疲乏、有的产妇性格软弱敏感神经质等等诸多原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使产妇精神压力过大,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抑郁。产后抑郁一般发生于产后6周内,可持续整个产褥期,有的甚至持续时间更长。多数产妇可在3~6个月自行恢复,但严重的也可持续1~2年,再次妊娠则有20%~30%的复发率。
当我们看到有的产妇生了孩子以后,精神差,对周围事物感觉迟钝,对孩子没有兴趣,感到不愉快,感觉疲乏,不愿意喂哺孩子,也不愿意照顾婴儿,常常一些小事就流泪,那么我们就要注意了,这些产妇可能患上了轻度的产后抑郁。如果这时不加以注意,就会导致严重的抑郁,产妇悲观绝望,甚至杀婴自杀。产后抑郁症的诊断至今无统一的判断标准,目前应用较多的是美国精神病学在1994年制定的:具备下列症状的5条或5条以上,必须具有①或②条,且持续2周以上,患者自感痛苦或者社会功能受到严重影响。症状包括:
1.情绪抑郁。
2.对全部或者多数活动明显缺乏兴趣或愉悦。
3.体重显著下降或者增加。
4.失眠或者睡眠过度。
5.精神运动性兴奋或阻滞。
6.疲劳或乏力。
7.遇事皆感豪无意义或自罪感。
8.思维力减退或注意力涣散。
9.反复出现死亡或自杀的想法。
产妇生完孩子后,在医院有医护人员随时观察,而在医院的时间相对短暂,产褥期这段时间大多数人是在家里度过的。如果父母关心自己的女儿,丈夫关心自己的妻子,那么就要行动起来,给予理解和支持,学习和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正确对待发生的问题,多给予理解、关心和支持。丈夫应主动承担家务和分担照料孩子的事物,家属要创造安静健康的修养环境,注意观察产妇情绪,尤其是情绪不稳定的产妇,对日常发生的不愉快的家庭琐事要劝解疏导,对于情绪悲观的产妇要特别注意防止产妇自杀自伤及伤害孩子的行为发生。
作为准妈妈,更要正确认识这个问题,在孕期学习相关知识,和家人丈夫沟通,对生活的改变、角色的改变要慢慢适应,对照顾婴儿要有信心。全家齐心协力,平安度过抑郁的高危期。
徐亿力